股骨头坏死是否手术的4大标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疾病都得到了有效治疗和控制,股骨头坏死置换的出现,则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福音。然而对于不得不依靠置换手术来解决疾病的患者来说。理论上并不是越早做置换手术越好。“那什么时候做置换手术是最适合的?”这一个困扰无数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医学界不断被争议和讨论的话题。今天,洪博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整理出治疗中做不做置换手术判断的标准和依据和大家分享。
一基本标准:手术年龄:为什么手术年龄卡在65岁?
换不换关节,判断是否要做手术,首先看年龄。虽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进步、材料的改进,人工髋关节置换已成为包括股骨头坏死在内的许多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患病年龄大约80%以上不到50岁、50%以上不到36岁。而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在良好的手术技术与选择优良假体的前提下,距离这类患者终身使用还有较大差距,将不可避免要面临理论上多次置换的困境。因此,很多医院把手术年龄卡得特别紧,规定在65岁左右。手术年龄卡在65岁,主要是因为那时多数人的活动量很小。此后若不发炎、不摔跤,基本这辈子够用了。
二客观标准:行走能力:有基本行走、活动能力,则不建议手术置换;
如果能走500米,说明还有一定的行走能力,不建议马上做手术。在这一基础上,再结合年龄,需要做就做,不需要做就不做,能晚做绝不早做。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要分三部曲:第一生活自理;第二要工作和学习,能自力更生;第三是休闲娱乐。如果年龄不到65岁,但已经生活不能自理,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应考虑换关节。可是,有的年轻人换关节,是想休闲娱乐!那是不行的。人工关节毕竟是假的东西,一旦出问题就是大事。针对这些人,应该三思和慎重。
三手术标准:屈膝伸直程度:20度以上的屈膝伸不值得手术置换;
除了年龄,疼痛,屈膝、能不能伸直是判断关节变形严重程度的指标,以膝关节为例。正常人站立、走路,双腿都是直的。膝关节伸不直,走路时会连带腰也弯曲,非常不便。 在临床上发现,20度以上的屈膝伸不直,说明解剖结构已经发生改变,需要手术解决。尤其是一条腿能伸直但另一条不行,一定要给伸不直的腿做手术,避免牵连好腿。20度以内的屈膝伸不直,是中等偏重的骨性关节炎,可以通过训练、用药来缓解。一段时间后如能伸直,就不用立即手术。
股骨头坏死每一期都有相对应的治疗方法,而股骨头置换手术是对年龄较大的晚期或者因为病情导致完全丧失社会功能的患者才会主张应用的治疗方案、也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方法。
四标准:股骨头坏死分期:早中期股骨头坏死建议保髋治疗;
大量临床数据统计说明,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真正需要进行人工置换股骨头手术的所占比例并不大,大部分患者只要进行科学的保髋治疗,是可以避免置换手术的。
所以,选择保髋用药就十分关键,很多患者保髋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药不对症,治疗股骨头坏死专症药:生古宝,生古宝是目前真正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认对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有确切疗效的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成人及儿童股骨头坏死。
重要总结
对于年纪较轻,症状不严重的股骨头坏死患者,能不置换就尽量不置换。只要治疗方法选择得当,一般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并恢复患者正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良好的治疗效果也离不开患者在日常中疗程用药(生古宝)、功能锻炼及生活习惯改善。当然,对于60岁以上患者,如果疾病的确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则应该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